毗婆舍那(四念處)的實修
四念處的四個念處觀照是無法分開的,當行者修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的同時,其中裡頭也有所謂的法念處。但是對於初學者,可嘗試從身念處開始。
毗婆舍那修習就是如實地,觀照身體由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組成,生活中每天運作狀態都是五蘊的因緣和合。從解剖學可以得知身體有五臟、六腑、四肢、五官、血液、內分泌、神經等。透過綿密正念所培育的深度定力,如實正觀,才能看清它的真相。一切現象的生起必有毀壞的時候,人們的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。
一、身念處的觀照:
身念處的修行,首先在禪堂開始靜坐時,觀察呼吸的進出為主要所緣境,慢慢讓心安住下來。
接著身體有任何的感覺:如冷、熱、痛、麻、酸、癢等現象生起、馬上放下主要所緣境,轉到當下那個最明顯的目標,觀照它們持續生起和消失過程,任何現象都要了了分明,清楚的覺察。但很重要一點,就是單純的覺察,但不捲入其中。能這樣如實了知身體的狀態,心就不再妄念紛飛,真正活在當下,這時行者開始可以感受到少分的寧靜和安祥。
此外,日常生活中的觀照是很重要的,如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各種動作也要能了了分明。如每日起床、盥洗、穿衣、吃飯、洗碗等等都要如實觀照。例如你在刷牙時,對於手拿牙刷、牙膏、擠牙膏、刷洗、開水龍頭等等。還有禪修經行的時候觀照,自己手的彎曲、伸直等等,坐下時的每一個細節,都涵蓋在身念處範圍。總之,所有色身的一舉一動,整個動作過程都要了了分明,這樣就是在修身念處。
二、受念處的觀照:
當身念處慢慢熟習以後,可以加上受念處覺察,包括靜坐時腿部當下生起的痛、麻、酸、癢和肩頸酸痛等等身的不舒服,引伸內心情緒感受:如歡喜、討厭、不耐煩等等的苦受。當它生起時,不要產生排斥、抗斥它,也不要陷入其中,要勇敢跳出來以第三者姿態,不帶批判、不加迎拒地看著它,辨識它的生起、強度和停留時間以及消失,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方法。
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說,親友、同儕、同修之間。如果有人不善意批評或惡意傷害,當下身體馬上反應,你覺察到呼吸急促,心跳加速,肌肉繃緊,身體進入戒備和攻擊狀態,這部份就是身念處。透過觀照察覺到自己正在生氣,憤怒時,接受它,不壓抑,也不捲入。冷靜的看著內心被激怒了,要發飆了,情緒就要失控了…。能洞察這些念頭,情緒就舒緩下來,恢復理智了,這就是在修習受念處。其他生活中遭遇到逆境、擔心、恐懼、悲傷、鬱悶等情緒,以及遇到順境引生的樂受,也都時要及時觀照。能夠這樣認識自己的情緒的人,因為減少自我壓抑,比較不會罹患身心疾病。
三、心念處的觀照:
心念處的觀照,難度較高,但卻是最重要的。當你靜坐觀照時,想要好好觀照呼吸的進出(腹部的起伏上下)。但是妄想雜念卻是不斷湧現,干擾你的專注觀照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和想法,辨識它,看清楚它。但是請記住,不要認同它,或把它視為理所當然。不妨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修習。當情緒波動時,例如:看到生氣念頭起了,心裏很想罵人,但是當覺察到生氣念頭起時,發覺煩惱心開始要發作、要造業了,於是專注看著生氣的心,標明:生氣、生氣、生氣…,當你正念夠強,你會看到它瞬間消失了,其他雜念、妄想起時,也用同樣方式處理,透過正念與每一剎那的專注覺察,一個剎那定接一個剎那定,連結成鎖鍊,慢慢你會洞察每一個現象生起、消失。生起、消失,你會了悟到有生必有滅的真理,這個就是在修心念處。
透過長時間不斷的自我觀照,洞察自己內心深處的心理運作,是很複雜的。你也會發現如:欲望、期待,不滿、生氣、怨恨,妄想。見解、觀念執著等等。都是內心貪、嗔、痴,無明的顯現。你要有耐心覺察它、挖掘它,看清楚它,轉化它,內心就會愈來愈清淨自在。
四、法念處的觀照:
這可以說是佛法的核心,法的內容很廣泛,包括:五蘊、六根、六塵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八正道、七覺支等,尤其要觀照的對象是:看到的、聽到的、聞到的、嚐到的、觸到的、還有意識到的。這些都可歸類為修法念處的範疇之內。如果能以熱忱的精進力,正知、正念觀照都這些現象的話,也就等是成就了法念處。進ㄧ步觀照到的同時,也能夠去除貪心與瞋心。這也是符合大念處經裡面的教法。
扼要地說觀照可以用三法印來修習,前面的身、受、心念處結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見真相、解脫煩惱。當然,法念處也不只是知道概念法,而是透過精進用功在每個當下細心體察,因而了悟它的無常性、無我性和不生不滅的法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