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淨毗婆舍那禪修研習中
創辦人張秀丹老師
毘婆舍那又名(正念的修行法),所謂的正念,就是保持覺照,清清楚楚地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。一個人清楚地覺察整個身體、是由一團的物質(色)所組成,精神或心理的現象則是是心識(名)的活動。不論什麼時候,只要六根觸對六塵,看著、聽著、嗅著、嚐著、觸著或想著它們,就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正在發生著的這些名色。正念修行法,最重要的是對於當下身心狀況,保持單純覺知,不可落於分析、推理或思維法義,思維無助於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,必須深入觀照才行。
行者禪修觀照時要記住,禪修不是征服者,禪修更不是要跟內心的負面等情緒打戰,而是清清楚楚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事,做如實觀察,這就是禪修的精髓所在。
佛陀在《大念處經》的開場白即說:
『比丘們!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,克服愁嘆,滅除苦憂,獲得正道,體證涅槃,這條道路就是四念處』。行者依『人出息念』修習『四念處』, 必能達到貪、嗔、痴止息—涅槃。
經中佛陀詳細開示:『行走時,修行者一定要覺知我在行走』。坐著時,修行者一定要覺知『我正坐著』。躺著時,修行者一定要覺知『我正躺著·』·····。行、住、坐、臥,不論身體處於何種姿勢,修行者一定要正念覺知那姿勢。正念可以培育定力,正知是可以啟發智慧,祛除愚痴或邪見的清楚認知。
在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個念處當中,因為身較為粗顯容易觀照,所以佛陀教導先從觀身著手。正念的用功,行者必須從事三方面的修行:第一、行禪(經行),第二、坐禪,第三、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舉動。
行者在精進密集禪修時,從行禪開始練習,專住觀照每個當下,就是活在正念中。修行者行禪時,從『左步、右步』開始,每一瞬間腳步的移動,都要做綿密的觀照。熟練後改成觀照『舉起、落下』的動作,經過一段時間學習,這念住將會變得比較容易些。然後再改成觀照三個動作『舉起、跨出、落下』。當腳舉起來時,要專住觀照腳舉起動作,當跨出和落下時,必須專住觀照腳跨出和落下動作。到終點停下時,注意「停、停」,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。站立時,觀照「站、站」,想轉身回去時,注意「想轉、想轉」,在轉身時,注意「轉身、轉身」,一步步循序漸進的練習。
一般人總認為『我在站、在走路』,當透過精進用功,你會覺察到動機(意念)的存在,也了知有動機才有動作,有意念才有行為;於是你了知名、色二法,也了知它們的因果關係。和透視它們的無常、苦、無本質。
行禪時每一個根塵接觸,看到、聽到、嗅到、觸到····等等,也都只是正念觀照,保持單純覺知。專住綿密正念可以培育定力,深度定力,可以輔助深觀身心實相,引生覺悟(慧),定與慧是相輔相成的。
坐禪時,禪修者應端身正座,放鬆身心,專住觀照腹部起伏。在正念觀照中,行者將會觀察到每當吸氣時,腹部便上升一一這是因為腹內張力與推力增加的緣故,同時也是「風界」特性的顯現;他也會觀察到,每當呼氣時,腹部便下降一一這是張力減少的結果,同時也是風界特性消失的呈現。當腹部上升時,禪修者應當正知這上升的過程,並在心中予以標記,同樣的,當腹部下降時,禪修者必須正知這下降的過程,並在心中予以標記。如果腹部上下、起伏覺察不明顯的話,可以把你的手掌觸摸著腹部。不要去改變你的呼吸,不要刻意讓它緩和下來,更不要為了使腹部起伏更明顯,而故意深呼吸或刻意加快,因為這樣做會容易疲憊,反而干擾用功。
正念的觀照中,標名只是一個輔助。真正重要的是『覺知』。當注意著腹部的上升時,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,用你的心眼一直注視著它。下降的動作也是如此。讓『觀照的心』與『動作』合一,來注意上升、下降的動作。
當你觀照腹部的起伏上下動作時,初學者的心可能會到處遊蕩。這時必須將觀照腹部起伏上下的心,轉為觀當下最明顯的目標,如『妄想、雜念、回憶、計畫、昏沈』等等。當每一個明顯目標被注意到一次、兩次時,心意就會停止遊蕩,然後你再回來觀照腹部的起伏上下。
總之,任何思想或省思產生了,都必須予以注意。如果你在幻想,覺知其為『幻想』。如果你在回憶,覺知其為『回憶』。如果你在計劃,覺知其為『計劃』。如果你在覺察,覺知其為『覺察』。如果你感到快樂,覺知其為『快樂』。如果你感到厭煩,覺知其為『厭煩』。如果你感到高興,覺知其為『高興』。如果你感到沮喪,覺知其為『沮喪』。綿密深觀內在情緒的根源,看穿貪心和瞋心的本質。
一般人未曾透過正念的修行,來認識心識的活動,導致我們認為有個『人、我、眾生』的存在。我們認為有個『我』,在幻想、思想、計劃、認知(或覺察)。實際上,並沒有這樣一個『人』存在。只有這些一連串相續的心識活動而已。我們必須要注意這些心識活動,和認知它們的真相。當心識生起的時候,我們必須要注意它的每一個活動的起因。當加於綿密觀照注意時,它就消失不見了。然後我們再回到腹部的起伏。行者如能依法教導,老實用功,便能了悟一切法『有生必有滅』的真理。
當行者靜坐禪觀久了,身體會有『僵硬和灼熱』感受生起。這些也要仔細加以觀照,『疼痛和疲倦』的感受也是一樣,所有這些感受都是一種苦受。沒有懂得觀照或疏於覺知這些感受,就會認為『我僵硬了,我覺得好熱,我疼痛。我剛才還好好的,現在因為這些不愉快的感受而令我不舒服。』以自我的立場來認知這些感受是錯誤的。事實上並沒有一個『我』在受苦,只是一連串,一個又一個不愉快的苦受相續而已。
在昆婆舍那修行法當中,中道對於此修法是非常重要的,當坐禪時專注於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,每一瞬間心的妄想、雜念、憤怒、不安、焦慮以及身體痛、麻、酸、癢感受生起,不要落於喜歡、不喜歡,執取或厭惡,有迎拒、取捨等二元對立心態。而是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當下,藉著身心的放鬆,單純觀照各種覺受、情緒、想法,不加於分析、推理,並且平等地看待,猶如在河邊觀看流水般,持續地讓正念觀照覺察,不要有所遺漏。當行者觀照綿密,定力增強,就能了悟身心的實相,而達到解脫滅苦。
很多人將修行和生活分開,修行時坐在靜室念佛、打坐,不讓旁人打擾,生活時妄念紛飛,又不懂得正念觀照,一直處在煩惱痛苦之中,如此硬生生地將修行和生活分開,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。
正念的修行不只是在深山、在禪堂,而是要落實日常生活中的實踐,讓日常生活與修行融合為一。透過觀照腹部上下起伏,提起我們的覺性。如果我們懂得提起觀照,在一動一靜之間都能念念分明,就不會有煩惱,且能安住於當下,內心就能處於平靜、自在與喜樂。
所以舉凡生活中、吃飯、穿衣、喝水、洗碗、上廁所、睡覺等等,都要保持觀照,才能讓正念相續不斷,以下列舉生活中的觀照要點。
早上在正念中甦醒,帶著微笑,感恩佛菩薩慈悲,今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供我們用功。從清明觀照『腹部上下、起伏』開始練習,當你慢慢起床時,觀照「起身、起身」,然後緩緩下床,慢慢走到浴室。洗臉、刷牙時,完全醒覺地做每一個細部動作,拿毛巾時觀照︰「伸、伸;拿、拿;觸、觸;擦拭、擦拭。」穿衣服,整理床舖、打開門窗,都要專注每個動作的細節。同時要平靜安詳地做,保持正念覺照。
繼續閱讀 »